物價漲價議題,被指將使台灣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飆升,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8日強調今年「保二」絕無問題,並對外界質疑主計處數字造假,高分貝回應絕不可能。究竟消費者物價指數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?
當主計處公布今年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年增率為負成長一.三一%,創下六年以來最大跌幅時,中國大陸日前也公布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(PPI)雙雙下降;同時,日本2月份躉售物價(PPI)按年跌1.1%,成為近6年來最大降幅。各界對通縮的疑慮漸漸擴大,預估未來一年將面臨通縮的壓力,究竟,什麼是通縮呢?它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?
通貨緊縮即為通貨膨脹的反面概念。一般來說,意指民眾消費能力降低,延緩消費,而導致市場上流通貨幣不足。包括物價、工資、糧食、能源等價格普遍下跌,而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。
如何判斷何時為進入通縮的指標?一般而言有三個指標可供觀察:
1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:在經濟學上,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,它是衡量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主要指標之一。
2 生產者價格指數(PPI):也稱生產者物價指數,是指商品生產的成本(生產原材料價格的變化),對未來商品價格的變化,從而影響了今後消費價格、消費心理的改變,通常可視為CPI的先行指標。
3.躉售物價指數:代表企業間商品第一次交易之所有商品價格水準之變動情形。目前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範圍:國產內銷品以出廠價格為基準,進、出口商品則引用進、出口物價之價格資料。
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,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為主要的指標之一,若CPI連續兩年呈現負成長,即為進入通縮期。
物價下跌並非好事,通縮的影響在於,長期消費疲軟,導致生產和投資減少,企業營收減少,伴隨著失業率將會提升,影響國民所得成長,經濟陷入萎縮的惡性循環。
以此標準觀測台灣,主計處預估今年第一到第四季CPI都是負成長,進口原物料行情衰弱,通縮壓力仍在,未來需觀察央行貨幣政策,有如英國央行周一於其季度報告中所表示,只要貨幣政策回應恰當,任何通縮問題都將是短暫現象,也不會造成很高的經濟代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