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管理學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管理學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

蝴蝶效應、青蛙現象、鱷魚法則、鮎魚效應、羊群效應、刺猬法則、手錶定律、破窗理論、二八定律、木桶理論


1、蝴蝶效應:上個世紀70年代,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,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:
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,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。  
蝴蝶效應是說,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,經過不斷放大,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。
有些小事可以糊塗,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,則對一個組織、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,就不能糊塗。

        
2、青蛙現象: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,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,就會迅速跳出鍋外。
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裡,慢慢地加溫,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。
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。
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,它已經來不及,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。  
青蛙現象告訴我們,一些突變事件,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。
而易致人於死地的,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,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,沒有清醒的察覺。


3、鱷魚法則:其原意是,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。
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,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。
你愈掙扎,就被咬住得越多。所以,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,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。
譬如在股市中,鱷魚法則就是: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,必須立即止損。
不得有任何延誤,不得存有任何僥倖。

          
4、鮎魚效應:以前,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。
後有人發現,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鮎魚,情況卻有所改觀,成活率會大大提高。這是何故呢?
原來鮎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,就會“性情急躁”,四處亂遊。
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,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。
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“異已分子” ,自然也很緊張,加速游動。
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,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。


5、羊群效應:頭羊往哪裡走,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。
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。
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,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。
“有樣學樣”,盲目效仿別人,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。

        
6、刺猬法則:兩隻困倦的刺猬,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。
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,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,但又冷得受不了,於是湊到一起。
幾經折騰,兩隻刺猬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: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,而又不至於被扎。 
刺猬法則,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“心理距離效應”。


7、手錶定律: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,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。
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時,卻無法確定。
兩隻表並不能告訴更準確的時間,反而會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。
手錶定律在企業管理方面,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。
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,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。
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。
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,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無所適從。


        
8、破窗理論: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,沒有人去修補,隔不久,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。
一面牆,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,很快的,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、不堪入目的東西。
一個很乾淨的地方,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。但是一旦有垃圾出現之後,人就會毫不猶疑拋丟,絲毫不覺羞愧。

        
9、二八定律(巴萊多定律):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,
在任何一組東西中,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,約20%。其餘80 %儘管是多數,卻是次要的。
社會約80%的財富,集中在20%的人手裡。而80%的人,只擁有20%的社會財富。
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,在社會、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。
二八法則告訴我們,不要平均地分析、處理和看待問題。企業經營和管理中,要抓住關鍵的少數。




10、木桶理論:木桶原理又稱短板理論
其核心內容為: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,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,而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。
根據這一內容,可以有兩個推論:其一,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,那木桶才能盛滿水。
其二,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,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,水面是與最短的木板平齊的。
啟發我們思考許多問題,比如企業團隊精神建設的重要性。
在一個團隊里,決定這個團隊戰鬥力強弱的,不是那個能力最強、表現最好的人。
而恰恰是那個能力最弱、表現最差的落後者。
也就是說,要想方設法讓短板子,達到長板子的高度,才能完全發揮團隊作用。

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

[管理學]控制幅度!!


http://pa641001.blogspot.tw/2010/04/blog-post_12.html


[管理學]控制幅度!!

  一早,老闆開會前丟了個作業,要我找出那一本著作有提到「管理幅度」這個概念?他的印象中好像有看過文獻提到,最適當的管理幅度應該是六到七人。突然錯愕了一下,老闆應該是有好一陣子沒有突然出難題給我了,馬上應了一聲就逕自Google去了。
  但是,印象中好像在管理學中有看過「控制幅度」這個概念,卻沒看過也沒聽過什麼叫「管理幅度」啊?可是直覺認為兩者好像是同義詞。沒想到Google的查詢結果證實了我的直覺,但是,問題又來了,有那些著作or文獻有寫到呢?總不能直接向老闆說是wiki裡寫的,拿著master的文憑相之這般輕鬆地應付同樣也有master的老闆,應該沒那麼簡單吧!
  剎那間,想到吳定老師的那本「公共政策辭典」搞不好會有收錄,而且Google圖書裡也查得到,想說試試看運氣,BINGO,果真讓我猜中了,而且吳定老師也稱之為「控制幅度」,這下可以順利達成任務了。可是,老天爺似乎沒想要幫忙,遇到了個刺手的難題,因為權限的問題,無法列印……。
  正思忖著如何解決之際,好死不死老闆也正開完會回來了,問起進度如何,我也坦白的回答:「找到了,現在正試著印出來。」沒辦法,只好利用螢幕擷圖的功能,把畫面貼到小畫家裡,再裁切、放大,接著列印出來交差了。
  對於「控制幅度(span of control)」的意義,吳定老師的解釋是:「指一個機關組織或單位的主管能夠有效掌握控制的部屬數量。」一般認為,如果控制幅度過大,將無法有效的實施管理及監督部屬。而傳統管理學派認為,主管的控制幅度最好以四至五人為原則;另外,行為管理學派則認為,控制幅度是可以擴大到二十乃至三十人;而權變理論的學者則是認為,主管的控制幅度,是因人而異的,須視各種情勢因素而定,像是領導能力及風格、部屬的能力及個性、工作性質及設備等。
  相當精簡的定義,但似乎好像講得不夠詳盡。下班回家後在書櫃裡翻了一下Stephen P. Robbins的組織行為學,講得就比較簡單明瞭,指的是「一個管理者能有效地指揮員工的個數」。而且,還是決定組織的層級多寡與管理者的數量,在相關的條件不變的情形之下,控制幅度愈大,組織也就愈有效率。
  書中舉了個例子,有兩個組織,都各有4,096個員工,其個別的組織層級如下:
  A組織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組織
    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
    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8
    1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64
    64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12
    25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096
    1024
    4096
  A組織的控制幅度為4(也就是主管的指揮人數為4人),所以層級總共有8個層級;而B組織的控制幅度為8人,而層級卻縮減為4級。在管理學的體系裡,組織層級愈多,代表著組織成本增加,以及訊息傳遞時間的速度愈慢,是非常不利的環境,而導致近來倡導「扁平式組織」的設計。
  以上述的例子而言,簡單來說,控制幅度最大,對組織而言應是最有利的設計,但是否為最有效率的設計,則未必具有關聯性。畢竟,得視主管的控制幅度是否為有效的管理,有學者認為管理者的部屬最佳控制人數在六人以下,因為超過六人,即須與更多的部屬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,方能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。
【參考文獻】
Stephen P. Robbins著,李青芬等譯,2006,《組織行為學》,第11版,台北:華泰文化,pp489~490。
吳定,2006,《公共政策辭典》,3版,台北:五南,p109。